欢迎访问广东立恩实业有限公司网站

热塑性弹性体行业先驱

二十多年专注TPE/TPR材料研发与生产

咨询热线:

0769-81162270 13688903802

广东立恩实业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注塑机做tpe垫片粘模具怎么办?

  • 时间:2025-10-23 10:50:29
  • 来源:立恩实业
  • 作者:TPE

在精密注塑成型领域,使用热塑性弹性体TPE生产垫片类制品时,遭遇成品粘附模具无法顺利脱出的困境,是一个高频发生且足以令整个生产线停摆的严峻挑战。垫片产品通常具备薄壁、面积较大且结构相对简单的特点,这种特性反而使得粘模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和棘手。当操作员反复发现垫片牢固地粘贴在型腔或型芯上,不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手动剥离,更可能导致产品撕裂、变形报废,甚至在强行拆卸过程中对模具表面造成永久性划伤,带来巨大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搜索该问题的技术人员或生产管理者,正处于紧迫的生产压力之下,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零散的技巧,而是一套立即可行的排查流程和根治方案。本文基于笔者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及模具工程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的实战经验,将TPE垫片粘模这一表象问题,深入剖析至材料科学、界面物理、模具力学及工艺控制的底层逻辑。文章致力于提供一套从紧急应对到根本解决,从工艺微调到模具优化的完整行动指南,帮助您快速恢复生产,并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

tpu厂家

深度诊断:TPE垫片为何极易粘附模具?

要有效解决粘模问题,必须首先精准洞察其形成的本质原因。TPE垫片粘模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材料特性、产品设计、模具状态及工艺参数相互作用下的一种综合结果。其核心机理在于,脱模过程中,模具对垫片的吸附力与包紧力之和,大于顶出系统提供的脱模力。

材料根源:TPE的粘弹性与界面特性

TPE作为一种多相体系的软质聚合物,其天性就是粘模的潜在诱因。

低模量与高粘附性:与刚性塑料相比,TPE在成型温度下弹性模量很低,质地柔软。这种软质特性使其与模具金属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远大于硬质塑料,根据粘附理论,接触面积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产生的吸附效应就越显著。此外,TPE配方中富含的操作油、增塑剂等小分子物质,在受热后更易向表面迁移,形成一层粘性层,进一步增强了与模具的粘附。

收缩特性与包紧力:TPE材料的成型收缩率相对较大。对于垫片这类通常具有较大投影面积的产品,冷却时会在型芯或型腔上产生显著的收缩包紧力。即便没有倒扣结构,这种由收缩产生的摩擦力也足以抵抗顶出力。

配方敏感性:不同硬度与配方的TPE,脱模性能差异巨大。过软的牌号(如低于50 Shore A)粘性更强。而配方中内外润滑剂的种类、添加比例是否恰当,是决定脱模难易的关键内在因素。润滑不足,必然粘模。

模具根源:结构与表面状态的决定性影响

模具是脱模行为的执行者,其设计合理性对薄壁垫片的脱模顺畅性有决定性作用。

脱模斜度不足甚至为零:许多垫片产品由于功能或装配要求,设计为平行壁(零斜度)。这在模具设计上是大忌,意味着产品脱模时将与模壁产生巨大的滑动摩擦,对于柔软的TPE,极易被挤压变形而卡死。

顶出系统设计不当:垫片面积大,若顶针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或顶针面积过小,会导致顶出力分布不均,局部应力集中,不仅顶不出产品,反而可能将顶针顶入产品内部造成破坏。缺乏气顶等辅助脱模装置。

模具表面问题:表面抛光质量是关键。若型腔表面光洁度不够(有刀纹、微小针孔),TPE材料会机械性地“锁死”在这些微观缺陷中。抛光方向若不与脱模方向一致,会形成巨大阻力。此外,模具钢材的选用是否得当,其自身表面能的高低也会影响粘附。

真空吸附效应:对于大面积薄壁垫片,脱模时产品与模具表面之间容易形成局部真空,产生强大的附加吸附力,这是粘模的一个重要且常被忽视的因素。

排气不畅:排气槽位置不当或深度不够,困住的气体在高压下会阻碍熔体充填,有时也会增加脱模阻力。

TPU

工艺根源:参数设置放大粘模倾向

不恰当的注塑工艺参数会急剧恶化粘模状况。

过保压:这是最常见的工艺错误。过高的保压压力或过长的保压时间,会将更多的物料压入型腔,使产品密度增加,加剧对型芯的包紧力,并可能产生更厚的飞边,使产品卡得更紧。

冷却不充分:冷却时间不足,TPE垫片内部未完全固化,强度太低,顶出时如同顶一块软泥,只会变形而无法弹出。

温度过高:料筒温度或模具温度设置过高。熔体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部分添加剂分解,产生粘性物质。模温过高则使产品表面固化慢,粘性持续。

下表系统性地总结了TPE垫片粘模的主要原因及其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类别 具体表现形式 对粘模的作用机制 排查与解决方向
材料因素 硬度低、粘性大、润滑不足 固有粘附性强,收缩包紧力大 材料选择与配方优化
模具设计与状态 零斜度、顶出系统不佳、表面粗糙、真空吸附 机械锁模、摩擦阻力大、产生负压 模具修改与维护(核心)
注塑工艺参数 过保压、冷却短、温度高 增大包紧力,产品过软,增强粘性 工艺参数精细化调整
生产辅助与环境 脱模剂滥用、环境洁净度差 形成污垢,改变界面性质 规范操作与现场管理

系统性解决方案:从应急处理到根本性根治

面对粘模问题,必须采取有条不紊的系统性策略,遵循先易后难、先工艺后模具的原则,逐步排查并解决问题。

第一阶段:现场紧急应对与工艺参数优化

当粘模问题发生时,首先采取以下措施以快速恢复生产,并观察效果。

1. 核心工艺调整:降压降速延冷却

显著降低保压压力与时间:立即将保压压力降至最低可行水平(以刚好消除产品表面缩痕为限),并大幅缩短保压时间。这是减轻包紧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工艺手段。

优化冷却时间:适当延长冷却时间,确保TPE垫片有足够的固化度。可用手触摸顶出的产品,感觉应为温热但不烫手,且具有一定刚性。

调整温度设置:在保证充填完整的前提下,尝试适当降低模具温度(如降低10-20°C)和熔体温度。较低的模温有助于产品表面快速定型,降低粘性。

优化顶出参数:如果设备支持,设置顶针多次顶出或慢速顶进,有助于打破真空吸附。确保顶出行程足够,使产品完全脱离型芯。

2. 规范使用外部脱模剂作为应急手段

在工艺调整的同时,可选用专用于软质弹性体的脱模剂(如水性硅酮或半永久性脱模剂)。但必须严格规范:

使用前彻底清洁模具表面。

采用少量、均匀、远距离喷雾的方式,形成一层极薄的膜。

待溶剂完全挥发后再合模生产。

必须明确,脱模剂是临时解决方案,长期使用会积累垢层,反而加剧问题。

工艺参数优化方向详见表二:

调整参数 调整方向与目标 预期效果 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
保压压力与时间 大幅降低至消除缩痕的最低值 显著减小包紧力,核心手段 需密切监控产品尺寸与缩水
冷却时间 延长至产品充分固化 增加产品刚性,避免顶破 会延长周期,影响效率
模具温度 适当降低(如10-20°C) 促进表面定型,降低粘性 过低可能引起充填不足或流痕
顶出设置 多次顶出、慢速顶进 破除真空,平稳脱模 需设备功能支持,防止顶白

第二阶段:模具的精细维护与状态恢复

如果工艺调整后问题依旧或改善不明显,工作重点应立即转向模具本身。

1. 彻底的模具清洁与表面处理

使用专用模具清洗剂或软性溶剂(如工业酒精),配合软铜刷或棉布,彻底清除型腔、分型面和顶针上的所有油污、脱模剂垢和TPE降解残留物。任何污垢都会增加摩擦系数。

对模具成型表面进行重新抛光。务必保证抛光方向与脱模方向一致。对于TPE垫片,推荐达到高光甚至镜面效果,以最大限度降低表面粗糙度带来的机械啮合阻力。

tpe材料

2. 检查并优化顶出系统

检查所有顶针、顶杆是否活动顺畅,有无弯曲或磨损。对活动部件进行清洁和润滑。

评估现有顶针布局。对于大面积垫片,应保证顶针分布均匀。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顶针数量或更换更大直径的顶针,以分散顶出力,防止应力集中顶穿产品。

检查顶针板是否平行运动,避免卡滞。

3. 改善排气与破除真空

清理和检查排气槽,确保其深度适宜(TPE材料排气槽深度通常为0.03-0.05mm),且未被堵塞。

针对真空吸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型芯上适当位置加装“真空破坏销”(又称排气顶针),它是一种自带极细微排气通道的顶针,能在脱模瞬间导入空气,消除真空负压。

第三阶段:模具修改与再设计(长效解决方案)

当上述措施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时,通常意味着模具设计存在固有缺陷,需要进行修改。

1. 增大脱模斜度

与客户沟通,争取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垫片增加脱模斜度。即使是0.5度到1度的微小斜度,也能极大改善脱模状况。这可能需要通过烧焊、电镀或制作镶件来实现。

2. 优化模具结构与表面工程

对于极难脱模的产品,可以考虑将部分模具结构改为滑块或斜顶,从侧面脱模,避免强行顶出。

对模具成型表面进行特殊的涂层处理,如镀硬铬、镍磷镀或物理气相沉积PVD涂层(如CrN等)。这些涂层具有极低的表面能和摩擦系数,能显著减少TPE的粘附。特氟龙(PTFE)涂层效果极佳但不耐用,适合短期解决方案。

在流道和冷料井设计上,确保冷料不会被带入型腔,否则会局部卡住产品。

模具修改方案对比分析见表三:

修改方案 实施难度与成本 效果预估 适用场景与说明
模具表面高光抛光 低至中等,成本较低 有效降低机械摩擦阻力 基础且必要的维护手段
增加/优化顶针系统 中等,成本中等 显著改善顶出平衡性 针对顶出不力是主因的情况
增设真空破坏销 中等,成本中等 有效消除真空吸附力 针对大面积薄壁件特效
表面镀层(如镀铬) 较高,成本较高 极大降低表面能,效果持久 根治由材料粘性引起的粘模

实战案例深度剖析

案例:某企业生产硅胶改性TPE(硬度60A)的密封垫片,产品厚度0.8mm,直径200mm,几乎无脱模斜度。生产时垫片严重粘附在定模型腔,每模均需操作员用气枪吹和工具撬,良品率低,模具已有多处划伤。

排查与解决过程

初步工艺调整:大幅降低保压,延长冷却,问题依旧。使用脱模剂后可脱模,但生产数小时后效果减退,且污染产品表面。

模具检查与维护:对定模型腔进行超高光镜面抛光,并彻底清洁。检查发现排气槽有部分堵塞,进行了清理。问题略有缓解,但仍无法自动脱落。

根本性解决方案:经与客户协商,在垫片非功能面增加了4个微小凸点(作为顶针位),并相应在模具上增加了4根直径2mm的顶针。同时,在型腔中心位置加装了一个真空破坏销。

结果:修改后,配合优化的工艺(低保压、充分冷却),顶针顶出时伴随轻微的“噗”的进气声,垫片平稳脱落,实现了全自动生产,效率与良品率大幅提升。

此案例表明,对于由真空吸附和顶出不力共同导致的复杂粘模,组合性的模具修改是最有效的根治手段。

防患于未然:新品开发阶段的预防性设计策略

最高层次的解决是避免问题的发生。在新产品及模具设计初期,就应植入防粘模的基因。

充分沟通材料特性:明确告知模具设计师材料为TPE及其硬度,强调其对脱模斜度的特殊要求,即使垫片也应争取至少0.5-1度的斜度。

优化产品与模具设计:在垫片非关键部位设计顶出凸台。顶针布局方案应在设计阶段充分论证。优先考虑推板顶出或气顶辅助。

前瞻性的表面处理规划:对于预期脱模困难的项目,可在开模时直接指定对型腔型芯进行低表面能涂层处理,虽增加前期成本,但可避免后期巨额修改损失和停产风险。

借助CAE分析:利用模流分析软件预测充填、冷却和收缩情况,提前发现潜在包紧力过大和排气不良的区域。

结语

TPE垫片粘附模具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问题,其解决需要工艺工程师与模具工程师的紧密协作,以及对材料特性、界面作用和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面对此问题,切忌慌乱试错,而应秉持系统性思维,从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工艺参数调整入手,逐步深入到模具维护与优化,直至实施根本性的模具改进。每一次成功解决粘模问题的经验,都将转化为宝贵的知识财富,提升团队的技术底蕴。希望本文提供的这套从诊断到解决、从应急到预防的完整体系,能为您带来切实可行的帮助,助您攻克生产难关,实现顺畅高效的自动化注塑生产。

常见问答

问:产品总是粘在定模(凹模)一侧,而不是动模(凸模)上,这是为什么?

答:这通常是由于定模侧的冷却效果过强,或抛光效果更好。产品在冷却过程中,会向温度更低、收缩阻力更小的一侧收缩。如果定模温度明显低于动模,产品会更容易收缩抱紧在定模上。解决方法是检查并平衡动定模的冷却水路,或适当提高定模温度、降低动模温度。 also check for undercuts on the A-side.

问:模具已经镀铬了,为什么还是粘模?

答:镀铬层虽然坚硬且表面能较低,但如果模具基材的表面光洁度不够,镀铬后只是复制了原有的粗糙度,微观上仍不平整。此外,镀铬层如果过厚或存在内应力,也可能产生微裂纹,TPE会渗入其中。确保镀铬前模具基材达到高标准的镜面抛光,是发挥镀层效果的前提。

问:如何判断粘模主要是由真空吸附还是由收缩包紧力引起的?

答: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在顶出瞬间,仔细听是否有“嗤”的吸气声,或观察产品脱落时是否是“噗”一下突然跳开。如果是,则真空吸附是主因。如果产品是随着顶出缓慢地被推开,则需要很大顶出力,则收缩包紧力是主因。通常两者并存,但侧重点不同。

问:在无法修改模具的情况下,有没有长效的应急办法?

答:如果模具修改暂时无法进行,可考虑以下顺序:1. 极致优化工艺(最低保压、延长冷却、降低模温)。2. 选用高质量的半永久性脱模剂,并建立严格的定期喷涂和维护规程,确保膜层均匀且及时清理旧膜。这只是权宜之计,需接受定期维护和潜在污染风险。

以上内容源于长期的工程实践,具体应用时请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与决策。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688903802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六

公司电话

0769-81162270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