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最新资讯
新闻中心
挤出机挤TPE材料有气泡?
- 时间:2025-07-11 10:16:50
- 来源:立恩实业
- 作者:TPE
在TPE(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加工领域摸爬滚打多年,我见过太多同行被挤出机生产时的气泡问题困扰。气泡看似是个小麻烦,却可能让产品直接报废,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从原料、工艺、设备三个大方向,把挤出TPE材料时产生气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文章目录
一、原料问题:气泡的“源头活水”
1. 原料含水率超标——最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TPE材料对水分极其敏感,尤其是以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为基材的TPE。当原料含水率超过0.1%时,在挤出机的高温(通常180-220℃)作用下,水分会迅速汽化形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被包裹在熔融的TPE中,冷却后就变成了肉眼可见的气泡。
案例:去年有家做玩具的工厂,用同一批原料生产了两批产品,第一批没问题,第二批却全是气泡。检查后发现,第二批原料在仓库里受潮了,含水率从0.08%升到了0.15%。经过80℃烘干4小时后,气泡问题彻底解决。
解决方案:
烘干处理:使用除湿干燥机,将温度设为80-90℃,时间4-6小时(具体时间根据原料厚度调整)。
储存管理:原料袋要密封,放在干燥通风的仓库,避免直接接触地面和墙壁。
快速检测:用简易水分测试仪(成本约500元)随时抽检,含水率超过0.1%必须烘干。
2. 原料配方不匹配——“水土不服”的典型表现
TPE的配方设计直接影响其加工性能。如果配方中增塑剂(如白油)添加过多,或者基材与增塑剂的相容性差,在挤出过程中,增塑剂可能会析出,形成微小气泡。此外,配方中如果使用了低沸点的助剂(如某些润滑剂),在高温下挥发也会产生气泡。
案例:某汽车密封条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TPE配方中增加了10%的白油,结果挤出时气泡不断。后来调整配方,将白油比例降回5%,并改用高沸点润滑剂,问题迎刃而解。
解决方案:
优化配方:与供应商沟通,选择相容性好的增塑剂和助剂,避免低沸点成分。
小试验证:大规模生产前,先做小批量试产,观察气泡情况。
数据记录:建立配方-工艺-气泡的对应关系表,方便后续排查。
3. 原料批次差异——“同牌不同命”的无奈
即使同一牌号的TPE,不同批次之间也可能存在分子量分布、添加剂含量等微小差异。这些差异在常规检测中可能不明显,但在挤出过程中,却可能导致熔体粘度、流动性变化,进而引发气泡。
案例:某电子线材厂,用同一供应商的TPE生产了两批线材,第一批光滑无气泡,第二批却布满小孔。检查后发现,第二批原料的熔体流动速率(MFR)比第一批高了0.5g/10min(标准范围1.0-2.0g/10min),导致熔体在模头处压力不足,气体无法及时排出。
解决方案:
严格质检:对每批原料检测MFR、硬度、拉伸强度等关键指标,确保在标准范围内。
混合使用:如果批次差异不大,可以将新老批次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减少波动。
供应商管理:与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明确批次差异的控制标准。
二、工艺问题:气泡的“催化剂”
1. 挤出温度过高——“过热”的代价
TPE的挤出温度通常控制在180-220℃,如果温度过高(超过230℃),材料会发生热降解,产生低分子量挥发物(如单体、小分子链段)。这些挥发物在熔体中形成气泡,且随着温度升高,气泡数量和大小都会增加。
案例:某包装膜厂家,为了追求生产速度,将挤出温度从200℃提高到230℃,结果膜表面出现大量针孔状气泡。降低温度到210℃后,气泡消失,但生产速度略有下降。
解决方案:
分段控温:将挤出机分为加热区、压缩区、计量区、模头区,每个区温度梯度控制在10-15℃。
温度监控:使用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模头温度,避免局部过热。
工艺优化:通过DOE(实验设计)方法,找到温度与生产速度的最佳平衡点。
2. 螺杆转速过快——“急功近利”的陷阱
螺杆转速直接影响熔体的剪切速率和停留时间。如果转速过快(超过100rpm),熔体在挤出机内的停留时间过短,气体来不及排出就被包裹在材料中。此外,高剪切还会导致材料局部过热,加剧气泡产生。
案例:某管材厂家,将螺杆转速从60rpm提高到120rpm后,管材内壁出现连续气泡。降低转速到80rpm,并延长排气段长度后,问题解决。
解决方案:
转速匹配:根据材料特性和产品规格,选择合适的螺杆转速(通常40-80rpm)。
排气设计:在挤出机上增加排气段,或使用真空排气装置,帮助气体排出。
停机处理:长时间停机后重新启动时,先低速排料,待熔体均匀后再提速。
3. 冷却不均匀——“冷热不均”的后果
TPE挤出后需要快速冷却定型,如果冷却水槽温度过高(超过40℃),或冷却水流量不足,材料表面会先冷却,内部气体无法排出,形成气泡。此外,冷却水槽长度不够,也会导致材料未完全冷却就被收卷,后续气泡逐渐显现。
案例:某鞋材厂家,夏季生产时发现鞋底表面有气泡,冬季却正常。检查后发现,夏季冷却水槽温度因环境温度升高到了45℃,而冬季只有25℃。将冷却水槽温度控制在30℃以下后,气泡问题消失。
解决方案:
水温控制:使用冷水机将冷却水温度稳定在20-30℃。
水流均匀:确保冷却水槽内水流循环顺畅,避免局部死角。
水槽长度:根据产品厚度调整水槽长度,通常为产品直径的10-15倍。
三、设备问题:气泡的“硬件隐患”
1. 螺杆磨损严重——“老当益壮”的误区
螺杆是挤出机的核心部件,长期使用后,螺杆表面会磨损,导致螺槽深度变浅、螺棱宽度增加。这会降低螺杆的输送能力和剪切效率,使熔体在挤出机内停留时间过长,气体无法及时排出,形成气泡。
案例:某密封条厂家,使用5年的挤出机生产时气泡频发。检查发现螺杆表面磨损严重,螺槽深度从标准2mm降至1.5mm。更换新螺杆后,气泡问题彻底解决。
解决方案:
定期检修:每6-12个月检查螺杆磨损情况,必要时进行修复或更换。
材质选择:选择高耐磨合金(如38CrMoAlA)制造螺杆,延长使用寿命。
操作规范:避免长时间空转或超负荷运行,减少螺杆磨损。
2. 模头设计不合理——“先天不足”的硬伤
模头是挤出机的“出口”,其设计直接影响熔体的流动和气体的排出。如果模头流道设计不合理(如死角、狭窄处),熔体在通过时会产生涡流,气体被包裹其中无法排出,形成气泡。此外,模头温度不均匀也会导致局部熔体粘度差异,引发气泡。
案例:某电缆厂,新购的挤出机生产时电缆表面有气泡。检查发现模头流道存在一个90°拐角,熔体在此处产生涡流。修改模头设计,将拐角改为圆弧过渡后,气泡消失。
解决方案:
模头选型:根据产品形状选择合适的模头类型(如衣架模头、螺旋模头)。
流道优化:使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模拟熔体流动,优化流道设计。
温度控制:在模头上安装多个加热圈,确保温度均匀性±2℃以内。
3. 真空系统故障——“关键时刻掉链子”
对于需要真空排气的挤出机,真空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气泡排出效果。如果真空泵故障、真空管路漏气或真空度不足(低于-0.08MPa),气体无法被有效抽出,会在材料中残留形成气泡。
案例:某管材厂家,生产时管材内壁有气泡,检查发现真空泵电机损坏,真空度只能达到-0.05MPa。更换真空泵后,真空度恢复至-0.09MPa,气泡问题解决。
解决方案:
定期维护:每3个月检查真空泵油位、滤芯和密封件,及时更换损坏部件。
真空度监测:在真空管路上安装真空表,实时监测真空度,确保在-0.08MPa以上。
管路密封:使用金属软管连接真空泵和挤出机,避免橡胶管老化漏气。
四、气泡问题的综合排查流程
面对挤出TPE材料时的气泡问题,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排查:
步骤 | 检查内容 | 判断标准 | 解决方案 |
---|---|---|---|
1 | 原料含水率 | ≤0.1% | 烘干处理 |
2 | 原料配方 | 增塑剂/助剂相容性 | 优化配方 |
3 | 原料批次 | MFR、硬度等指标 | 严格质检 |
4 | 挤出温度 | 各区温度梯度 | 分段控温 |
5 | 螺杆转速 | 40-80rpm | 转速匹配 |
6 | 冷却水槽 | 水温20-30℃,水流均匀 | 水温控制 |
7 | 螺杆磨损 | 螺槽深度、螺棱宽度 | 定期检修 |
8 | 模头设计 | 流道无死角、温度均匀 | 流道优化 |
9 | 真空系统 | 真空度≥-0.08MPa | 定期维护 |
五、相关问答
Q1:TPE材料挤出时气泡集中在产品一端,可能是什么原因?
A:这种情况通常是排气不畅导致的。检查模头排气孔是否堵塞,或真空系统是否故障。如果是管材,可能是牵引速度与挤出速度不匹配,导致熔体在模头处堆积,气体被包裹。
Q2:烘干后的TPE原料仍然有气泡,怎么办?
A:可能是烘干不彻底或原料本身有问题。尝试延长烘干时间至6-8小时,或提高烘干温度至90-100℃。如果仍无效,需检查原料配方或更换供应商。
Q3:气泡只在产品表面出现,内部正常,是什么原因?
A:表面气泡通常与冷却有关。检查冷却水槽温度是否过高(>40℃),或冷却水流量不足。此外,模头温度过高也可能导致材料表面先冷却,内部气体无法排出。
Q4:如何快速判断气泡是原料问题还是工艺问题?
A:可以做一个简单实验:用同一批原料,在不同设备或不同工艺参数下生产。如果其他设备/工艺无气泡,说明是原设备/工艺问题;如果均有气泡,则可能是原料问题。
挤出TPE材料时的气泡问题,看似复杂,但只要从原料、工艺、设备三个方向系统排查,就能找到根源。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你少走弯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果你有更具体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解答。
- 上一篇:TPE软胶材质是什么样子的?
- 下一篇:tpe原料制品加工好了后为什么冒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