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东立恩实业有限公司网站

热塑性弹性体行业先驱

二十多年专注TPE/TPR材料研发与生产

咨询热线:

0769-81162270 13688903802

广东立恩实业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tpr透明料起白霜是什么原因?

  • 时间:2025-10-29 10:34:10
  • 来源:立恩实业
  • 作者:TPE

在高分子材料应用领域,热塑性橡胶(TPR)因其独特的弹性和加工性能而备受青睐,其透明料更是广泛用于对美观度有高要求的制品。然而,许多从业者都曾遭遇一个棘手问题:生产之初晶莹剔透的TPR制品,在存放一段时间后,表面悄然浮现一层朦胧的白色雾状物质,如同秋霜,这便是典型的起白霜现象。这一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产品外观,往往也预示着材料内部存在成分迁移或结构变化,可能影响其长期使用性能。本文将系统性地剖析TPR透明料起白霜的根源,并提供从预防到处理的全面解决方案。

一、 白霜现象的本质与初步判断

起白霜并非TPR材料独有的问题,在许多高分子制品中均有出现。其本质是材料表面的光学均匀性被破坏,导致光线在表面发生强烈的散射而非透射或反射。从微观角度看,这通常是由于材料内部某些组分在后期迁移至表面,或表面本身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了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不规则结构。

在面对白霜问题时,一个关键的初步判断是区分其类型。通常,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物理方法进行初步鉴别:用干净的棉签或布蘸取少量乙醇或异丙醇,轻轻擦拭起霜表面。

若白霜可以被擦去,且短时间内不再出现,那么这很可能是表面附着型白霜,如外部污染、模具析出物附着等。

若白霜擦拭后短暂消失,但不久后又重新浮现,或者根本无法彻底擦除,擦拭后表面光泽度仍差,这通常是内部迁移型白霜,即材料内部小分子助剂(如润滑剂、增塑剂、低分子齐聚物等)向表面迁移并结晶析出所致。这是TPR透明料最常见也最复杂的白霜类型。

若白霜表现为细微的裂纹网络,擦拭无效,则可能是应力白化环境应力开裂(ESC)的初期表现。

本文将重点探讨最为普遍的内部迁移型白霜,因其涉及材料配方、加工、后处理等全流程的深层次原因。

二、 深度解析TPR透明料起白霜的根源

导致TPR透明料起白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往往相互交织。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三大主因:配方设计失衡、加工工艺失当、以及后期环境诱导。

1. 配方设计中的先天不足

配方是材料的基因,配方设计不当是起白霜的根本性原因。

(1)小分子助剂的迁移与喷霜

这是导致白霜最为核心的原因。为了获得特定的加工性能或使用性能,TPR配方中常需添加多种助剂,当这些助剂与TPR基体相容性差或添加量过量时,就会在储存或使用过程中逐渐迁移至表面。

润滑剂的选择与用量不当:润滑剂,特别是外润滑剂(如硬脂酸、硬脂酸锌、PE蜡、EBS等),其作用机理就是在加工时迁移至聚合物熔体与设备界面,从而降低摩擦。如果其与SEBS/PP基体的相容性差,或添加量超过了其在基体中的溶解度极限,在制品冷却和存放过程中,这些过量的润滑剂就会不断析出到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的结晶状薄膜,即白霜。硬脂酸锌是导致此问题的常见因素之一。

增塑剂(白油)的迁移:白油是TPR中大量使用的增塑剂。若选用的白油分子量分布过宽,其中所含的低分子量组分(轻组分)与TPR基体的相容性较差,挥发性也较高,更易迁移至表面,带来粘腻感和雾度。即使是主体部分,如果与基体相容性并非最佳,长期来看也存在迁移风险。

稳定剂体系不匹配:部分抗氧剂、光稳定剂本身或其反应副产物可能存在迁移倾向。如果选用的稳定剂分子量过低,与基体树脂的相容性不佳,也可能在后期析出。

低分子聚合物的影响:SEBS、SBS或PP原料本身可能含有少量未完全聚合的低分子量齐聚物。这些齐聚物结构不规则,在基体中稳定性差,容易随时间推移缓慢迁移到表面。

助剂类型 易引发白霜的具体品种 迁移机理 预防性配方策略
润滑剂 硬脂酸锌、单一低分子量蜡、EBS(过量时) 与基体相容性差,在加工冷却后过饱和析出 选用高分子量复合润滑剂,以内润滑为主;严格控制添加量
增塑剂(白油) 低粘度、窄馏分、高芳烃含量白油 轻组分易挥发迁移,与基体相容性不足 选择高粘度、高饱和度、低挥发份的氢化白油(如石蜡油)
稳定剂 部分低分子量受阻酚类抗氧剂 分子量小,在基体中迁移速率快,易达到过饱和 优先选用高分子量、高相容性的受阻酚/亚磷酸酯复配体系
杂质/齐聚物 SEBS/SBS中的低聚物 结构不规则,在基体中为不稳定相,逐渐被排斥至表面 选择高品质、低挥发份的基体材料

(2)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相容性问题

TPR是SEBS/SBS与PP/PE等树脂的共混物。尽管SEBS与聚烯烃具有一定相容性,但并非完全热力学相容,本质上是微观相分离结构。如果两者相容性差,相畴尺寸过大,相界面模糊,会影响整体光学均一性。在外部环境(如温度变化、应力作用)下,这种不相容性可能加剧,导致相界面处更容易有组分迁出。

2. 加工工艺过程中的诱发因素

即使配方合理,不当的加工工艺也会诱发或加剧白霜的产生。

(1)混炼塑化不均匀

混炼是整个流程的基础。如果混炼温度过低、剪切不足,会导致助剂在TPR基体中分散不均,形成局部浓度过高区域。这些高浓度区域在后期就成为小分子助剂迁移的策源地。反之,如果温度过高或剪切过强,可能导致聚合物部分降解,产生新的低分子物,为后期迁移埋下隐患。

(2)成型冷却速率不当

冷却速率对助剂的迁移有显著影响。较慢的冷却速率相当于给小分子助剂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向表面迁移和排列结晶。特别是在制品厚度较大的情况下,芯部冷却慢,更易成为助剂向表面迁移的源头。快速冷却则可以“冻结”住助剂在基体中的分布状态,减少迁移析出的机会。

(3)热历史过程控制不佳

物料在螺杆中停留时间过长,或多次重复加工(回料使用比例过高),相当于经历了多次热历程。这会导致聚合物降解加剧,生成更多低分子物,同时也会使部分助剂(如抗氧剂)被消耗或转化,其副产物可能更易迁移。过高的加工温度也会使增塑剂、润滑剂等小分子物质的流动性增加,迁移倾向加剧。

工艺环节 不当参数设置 对白霜现象的影响机制 工艺优化方向
混炼工序 温度过低,剪切不足 助剂分散不均,形成局部过饱和点 优化温度曲线,保证足够剪切混合强度
混炼工序 温度过高,时间过长 聚合物降解产生低分子物,助剂可能失效或转化 设定合理加工窗口,避免过热停留
成型冷却 模温过高,冷却慢 为小分子迁移和表面结晶提供充足时间 采用低温模具,强化冷却效率(急冷)
物料管理 回料比例过高,次数过多 材料累积热历史严重,降解产物增多 严格控制新回料比例,避免多次反复加工
模具状态 模具排气不畅,表面有残留物 可能先附着模具残留物,成为析出诱发点 保持模具清洁、抛光良好、排气顺畅

3. 后期储存与使用环境的催化作用

制品成型后的环境条件,是白霜是否出现及严重程度的催化剂。

温度波动与高温环境:温度是影响分子运动能力的关键因素。储存或使用环境温度越高,小分子助剂在聚合物基体中的扩散速率呈指数级增长,迁移析出过程被极大加速。昼夜或季节性的温度波动,会引起材料反复热胀冷缩,这种呼吸效应会像泵一样将内部组分推向表面。

环境应力:制品在装配、使用过程中若受到持续的应力(如拉伸、压缩、弯曲),会诱发内部产生微裂纹(银纹)。这些银纹不仅直接散射光线形成应力发白,也为内部组分向表面迁移提供了更快速的通道。

接触化学品:若TPR制品接触某些有机溶剂、油脂或化学试剂,即使不发生明显溶胀,表面微结构也可能被轻微破坏,或提取出部分可溶性组分,改变了表面能,使得内部助剂更容易在该处富集。

湿度影响:虽然聚烯烃基TPR吸湿性很低,但表面可能吸附水分。在某些情况下,迁移至表面的亲水性物质(如某些抗氧剂或降解产物)可能与环境中的水分共同作用,形成更明显的雾状外观。

三、 系统性解决与预防白霜问题的策略

解决白霜问题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从源头到终端进行全流程控制。

1. 配方层面的根本性优化

精挑细选助剂体系

润滑剂:坚决避免使用硬脂酸锌等易析出品种。转向使用高分子量合成蜡、聚硅氧烷类等高效内润滑剂,并采用多种润滑剂复配,在满足脱模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最低添加量。

增塑剂(白油):选择高粘度石蜡油或氢化白油,其分子量高、馏程窄、饱和度高,与SEBS相容性极佳,迁移性显著低于低粘度环烷油或芳烃油。

稳定剂:选用高分子量(>1000)的受阻酚类抗氧剂(如1010, 1076)与亚磷酸酯(如168)复配体系,它们分子链长,迁移阻力大,耐抽出性好。

引入相容剂或固定剂:对于难以避免使用但又存在迁移风险的助剂,可考虑添加少量相容剂,如SEBS-g-MAH,改善助剂与基体的界面结合。也有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常称固定剂或捕捉剂),其分子链上带有能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基团,可以将小分子助剂“锚定”在聚合物网络中,减少迁移。

保障基体原料质量:选用高品质、低挥发份、低低分子含量的SEBS和聚烯烃树脂。

2. 加工工艺的精细化控制

优化混炼工艺:确保混炼温度、剪切强度足够,使所有助剂充分分散均匀,避免局部浓度过高。混炼机应有良好的真空排气系统,及时排除低挥发分。

实施快速冷却策略:在注塑或挤出时,采用较低的模具温度或冷却水温度(如20-40°C),实现快速冷却。这能迅速通过小分子迁移最活跃的温度区间,将其“冻结”在基体内部。

严格控制热历史:设定精确的加工温度曲线,防止物料过热降解。严格限制回头料的使用比例和次数,避免材料性能劣化。

保持模具洁净:定期清理和维护模具,确保其表面光洁、排气顺畅,防止任何污染物成为析出晶核。

3. 后期处理与储存条件的规范

后热处理(退火):对于已经出现轻微白霜或因内应力潜在导致白霜的产品,可尝试在低于材料软化点的温度下进行短时间退火。此过程可能使近表层已析出的少量小分子重新扩散回基体内部,或消除内应力。但这是一种补救措施,需谨慎优化工艺,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规范储存条件:成品应在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储存,避免高温、高湿和阳光直射。避免与不明化学品共同存放。

优化产品设计:避免制品存在剧烈的壁厚变化,减少内应力集中区域。

四、 结论

TPR透明料起白霜是一个典型的由材料内在因素主导、受加工工艺催化、并被外部环境激发的综合性问题。其核心矛盾在于配方中小分子助剂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相容性的失衡。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系统性的工程思维,从源头的配方设计入手,精选高相容性、高分子量的助剂体系,贯穿以精准控制的加工工艺(特别是均匀混炼和快速冷却),并辅以规范的后期储存条件。通过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方能有效抑制白霜的产生,保障TPR透明制品长期稳定的高透明度与美观度。

五、 常见问题解答 (Q&A)

问题一:白霜和应力发白看起来很像,如何准确区分?

答:两者确实在外观上有时相似,但成因和性质不同。一个有效的区分方法是热处理方法:将发白部位用热风枪轻微、均匀地加热(注意避免烤焦),如果白色随之减轻或消失,冷却后可能再次出现,这通常是应力发白,源于内部微裂纹。如果加热后白色无明显变化,则更可能是迁移性白霜,因为析出的小分子晶体需要更高能量才能重新溶解。更精确的可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面成分,若检测到润滑剂、增塑剂等特征峰,则可确定为迁移白霜。

问题二:对于已经起白霜的TPR制品,有什么有效的补救方法吗?

答:彻底根治比较困难,但可尝试一些改善方法。1. 物理擦拭:用温和的溶剂(如异丙醇)轻轻擦拭,可暂时去除表面析出物,但治标不治本,一段时间后可能再次析出。2. 热退火处理:将制品置于烘箱中,在低于材料变形温度5-10°C的条件下热处理一段时间(如60-70°C,30-60分钟),可能使表层附近的部分小分子回溶或扩散均匀,但需谨慎试验,避免变形或加剧迁移。最根本的还是要从配方和工艺上解决后续产品的质量问题。

问题三:是否有一种万能助剂可以添加到TPR中防止所有类型的白霜?

答:不存在这种万能助剂。白霜成因复杂,特别是迁移性白霜,对应的是特定小分子助剂与基体相容性的问题。所谓的抗迁移剂或固定剂,通常也是针对特定类型的小分子(如特定增塑剂)效果较好。最可靠的方法是优化整个配方体系,从根本上减少易迁移组分的种类和数量,而不是依赖一种后期添加的神奇助剂。

问题四:为什么同一批料,壁厚处比壁薄处更容易起白霜?

答:这主要与冷却速率有关。壁厚处芯部冷却缓慢,小分子助剂有更充足的时间从芯部向表面迁移和结晶。而薄壁处冷却极快,分子链和小分子助剂迅速被冻结,迁移析出来不及充分进行。因此,在产品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过厚的胶位,或对厚壁区域加强冷却。

问题五:在开发透明TPR新配方时,如何快速评估其抗白霜性能?

答:可采用加速老化试验进行预判。将注塑出的标准试片置于特定环境下来观察。常用方法有:1. 高温烘烤:将试片放入70-80°C的烘箱中,定期(如24h, 48h, 96h)取出观察表面变化。高温能极大加速小分子迁移。2. 冷热循环:在高温(如60°C)和低温(如-20°C)之间循环处理试片,利用热胀冷缩的呼吸效应促进迁移。通过与已知性能良好的配方在相同条件下对比,可以较快地评估新配方的迁移倾向。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688903802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六

公司电话

0769-81162270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