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东立恩实业有限公司网站

热塑性弹性体行业先驱

二十多年专注TPE/TPR材料研发与生产

咨询热线:

0769-81162270 13688903802

广东立恩实业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TPR超轻料要不要加发泡调节剂?

  • 时间:2025-08-19 10:54:26
  • 来源:立恩实业
  • 作者:TPE

我见过太多新手被“TPR超轻料要不要加发泡调节剂”这个问题困扰。有人觉得加了能改善性能,有人担心影响成本,还有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今天我就结合自己十年的实战经验,从原料特性、加工工艺、产品需求三个维度,给大家彻底讲清楚这个问题。

吸盘用的TPE材料和硅胶材料有什么区别?

一、TPR超轻料的基础认知:先搞懂“我是谁”

1.1 TPR是什么?

TPR(Thermoplastic Rubber)即热塑性橡胶,是一种兼具橡胶弹性和塑料加工性的高分子材料。它不需要硫化就能直接注塑、挤出成型,被广泛应用于鞋材、玩具、工具手柄、汽车配件等领域。

TPR的核心特性

弹性好:拉伸回弹率高,触感柔软;

加工方便:可用普通塑料设备生产,无需硫化;

可回收:边角料能重复利用,降低成本;

配色灵活:易调色,适合外观要求高的产品。

1.2 什么是“超轻料”?

超轻料是TPR的一个细分品类,通过调整配方(如降低密度、添加轻质填料)或工艺(如发泡技术),使材料密度大幅降低(通常低于0.6g/cm³)。这类材料常用于需要轻量化的场景,比如运动鞋中底、儿童玩具、包装材料等。

超轻料的优势

重量轻:相同体积下比普通TPR轻30%-50%;

成本低:填料占比高,原料成本下降;

缓冲性好:发泡结构能吸收冲击力,适合防护类产品。

但超轻料也有短板:强度可能下降、表面易缩水、加工稳定性差。这时候,发泡调节剂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二、发泡调节剂:超轻料的“隐形助手”

2.1 发泡调节剂是什么?

发泡调节剂是一类能控制发泡过程的高分子助剂,主要成分包括丙烯酸酯类聚合物、润滑剂、分散剂等。它的核心作用是:

调节泡孔结构:让泡孔更均匀、细密,避免大孔或塌陷;

稳定发泡过程:防止气体逸出过快,确保材料充分膨胀;

改善表面质量:减少缩水、凹陷等缺陷,提升光泽度;

增强物理性能:适当提高强度和韧性,弥补超轻料的不足。

TPU

2.2 为什么超轻料可能需要它?

普通TPR密度较高(0.8-1.2g/cm³),发泡需求低,通常不需要额外添加调节剂。但超轻料为了追求极致轻量化,必须通过化学发泡(添加发泡剂)或物理发泡(注塑时充入气体)来降低密度。这个过程如果缺乏调节剂,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类型 具体表现 对产品的影响
泡孔不均 大小泡混杂,局部塌陷 表面凹凸不平,强度下降
缩水严重 成型后收缩率大 尺寸不稳定,易变形
表面粗糙 光泽度差,有流痕 外观档次低,客户投诉
加工波动 同一批次性能差异大 生产效率低,废品率高

举个真实案例
去年有家鞋厂找我求助,他们用超轻TPR做运动鞋中底,结果成品表面全是“橘子皮”纹路,客户直接拒收。检查后发现,他们为了省钱没加发泡调节剂,导致泡孔粗大且分布不均。后来调整配方,添加了2%的调节剂,问题立刻解决,客户还追加了订单。

三、要不要加?看这4个关键因素

作为从业者,我见过太多“跟风加料”或“一刀切拒绝”的案例。其实,是否需要发泡调节剂,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结合以下因素综合判断:

3.1 目标密度:越轻越需要?

超轻料的密度通常在0.4-0.8g/cm³之间,密度越低,发泡难度越大,对调节剂的需求越迫切

0.6g/cm³以上:如果泡孔结构稳定,可以尝试不加调节剂,但需严格监控工艺参数;

0.4-0.6g/cm³:强烈建议添加,否则缩水、表面缺陷风险极高;

0.4g/cm³以下:必须加,且需选择高性能调节剂,否则根本无法成型。

3.2 加工工艺:注塑 vs 挤出

不同工艺对发泡的要求不同:

注塑成型:熔体在模具中快速填充,发泡时间短,更需要调节剂稳定泡孔,否则易出现流痕或缩水;

挤出成型:熔体在机筒内停留时间长,发泡更充分,但泡孔均匀性难控制,调节剂能显著改善表面质量。

我的经验
注塑超轻料(如鞋底)几乎必须加调节剂;挤出超轻片材(如玩具内衬)可根据密度和外观要求灵活选择。

3.3 产品用途:外观 vs 功能

外观件(如玩具、包装):对表面光洁度要求高,必须加调节剂,否则缩水、流痕会直接导致废品;

功能件(如缓冲垫、隔音材料):更关注密度和弹性,如果表面缺陷不影响使用,可以尝试不加,但需承担一定风险。

tpe材料

3.4 成本考量:调节剂贵不贵?

发泡调节剂的价格因品牌和型号而异,国产普通型约20-50元/公斤,进口高性能型可能超过100元/公斤。虽然增加了原料成本,但能显著降低废品率、提高生产效率,综合来看往往是划算的。

成本对比表(以1吨超轻料为例)

方案 调节剂用量 原料成本增加 废品率 综合成本
不加 0 0 15% 100%
加1% 10kg +300元 5% 85%
加2% 20kg +600元 2% 70%

(注:假设调节剂单价30元/kg,废品损失按原料成本折算)

四、实操建议:如何正确使用发泡调节剂?

如果决定添加调节剂,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4.1 选对型号:不是所有调节剂都通用

市场上的调节剂种类繁多,需根据TPR基材、发泡剂类型、加工工艺选择:

丙烯酸酯类:通用性强,适合大多数TPR超轻料;

硅酮类:改善表面光泽效果突出,但价格较高;

复合型:兼具润滑和分散功能,适合高填充体系。

推荐搭配

化学发泡(AC发泡剂):选耐高温型调节剂,防止发泡剂过早分解;

物理发泡(氮气发泡):选高分散型调节剂,确保气体均匀分布。

4.2 控制用量:少加无效,多加浪费

调节剂的典型用量为0.5%-3%,具体需通过试验确定:

起步量:先加0.5%,观察泡孔和表面改善情况;

逐步调整:每次增加0.5%,直到效果满意或出现流痕(过量信号);

上限控制:一般不超过3%,否则可能影响材料弹性。

4.3 混合工艺:均匀是关键

调节剂需与TPR颗粒充分混合,否则局部浓度过高会导致表面缺陷。建议:

高速混合机:混合5-10分钟,温度控制在60℃以下;

双螺杆挤出机:通过侧喂料加入,确保分散均匀;

避免长时间高温:调节剂可能分解失效。

tpe图片

4.4 工艺调整:温度、压力、速度一个都不能少

添加调节剂后,需微调加工参数:

注射温度:降低5-10℃,防止调节剂提前分解;

注射压力:适当提高,确保熔体充分填充模具;

保压时间:延长1-2秒,减少缩水;

冷却时间:根据产品厚度调整,避免过早脱模导致变形。

五、常见误区:这些坑千万别踩!

误区1:“调节剂是万能药,加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真相:调节剂只能改善发泡相关缺陷,无法弥补配方或工艺的根本问题。如果TPR基材质量差、发泡剂选择不当,单纯加调节剂效果有限。

误区2:“调节剂越贵越好”

真相:高价调节剂通常性能更优,但未必适合所有场景。比如,普通玩具对表面要求不高,选性价比高的国产调节剂即可;高端电子产品外壳则需用进口高性能型。

误区3:“加了调节剂就可以忽略工艺控制”

真相:调节剂是辅助手段,工艺稳定性才是关键。即使加了调节剂,如果温度波动大、注射速度不一致,仍可能出现缩水或流痕。

TPE

六、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Q1:TPR超轻料不加调节剂,能用其他方法改善表面吗?

A:可以尝试调整发泡剂用量、优化模具温度或增加保压压力,但效果通常不如调节剂直接。如果对表面要求高,建议还是加。

Q2:调节剂会影响TPR的弹性吗?

A:适量添加(0.5%-2%)不会显著影响弹性,反而可能通过改善泡孔结构提升回弹性。但过量添加可能导致材料变脆。

Q3:不同颜色的超轻料,调节剂用量需要调整吗?

A:通常不需要,但深色料(如黑色)因炭黑吸附作用,可能需要略增加调节剂用量(约0.2%-0.5%)。

Q4:调节剂和润滑剂能一起用吗?

A:可以,但需注意总量控制。调节剂本身可能含润滑成分,额外添加润滑剂可能导致熔体流动性过高,影响发泡稳定性。

Q5:超轻料存放久了,调节剂会失效吗?

A:调节剂在密封、干燥、避光条件下可保存1-2年。如果原料吸湿或结块,可能影响分散效果,建议使用前烘干处理。

理性选择,拒绝“跟风”

回到最初的问题:“TPR超轻料要不要加发泡调节剂?”我的答案是:看需求、看工艺、看成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作为从业者,我见过太多因盲目加料或拒绝调整而吃亏的案例。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思路,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塑料加工没有“万能公式”,只有“适合的方案”。多试验、多总结,你也能成为行业里的“老法师”!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688903802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六

公司电话

0769-81162270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