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东立恩实业有限公司网站

热塑性弹性体行业先驱

二十多年专注TPE/TPR材料研发与生产

咨询热线:

0769-81162270 13688903802

广东立恩实业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TPE成型易产生流痕的原因是什么?

  • 时间:2025-11-19 10:35:05
  • 来源:立恩实业
  • 作者:TPE

在热塑性弹性体TPE的注塑与挤出成型过程中,流痕是一种极为常见且影响产品外观质量的主要缺陷。笔者在超过十五年的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改性生涯中,见证了无数因流痕问题导致的客户投诉与成本损失。流痕,通常表现为以浇口或特定点为中心呈现出的波浪状、云雾状或螺旋状的色泽不均与纹理差异,它并非材料的本体颜色,而是熔体在流动过程中因冷却、剪切、取向等复杂因素造成的视觉瑕疵。这一问题在浅色制品、高光表面要求的产品上尤为突出。流痕的本质是熔体流动前沿的温差、速差以及由此引发的固化速率差异在制品表面的凝固投影。本文将深入剖析TPE成型中流痕产生的物理化学根源,从材料流变学、工艺动力学、模具热力学等多维度展开,并结合实际案例,提供一套从系统性诊断到根本性解决的实践方案。

流痕的微观形态与分类:精准识别是诊断的第一步

并非所有流痕都源于同一机理。根据其形态、位置和成因,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精准识别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

喷射流痕: 这是最为剧烈的一种流痕。当熔体通过狭小的浇口时,若注射速度过快,熔体会像子弹一样高速喷射进入型腔,而非平稳地铺展前进。这股先射出的熔体与冰冷的模壁接触后迅速冷却固化,随后而来的熔体推动这已固化的冷料向前移动,在制品表面形成蛇形或蚯蚓状的弯曲褶皱痕迹。喷射流痕通常从浇口处开始,痕迹明显且伴有力学性能的弱化。

波流痕: 表现为以浇口为中心呈放射状的波浪形纹路。其成因是熔体在流动过程中,前沿部分与模壁接触冷却,粘度升高,流动阻力增大。后续熔体需要推动这层高粘度的前锋,导致流动不稳定,形成滞流与奔流交替的波动现象,固化后即呈现波浪状痕迹。这种流痕在壁厚突变或流道经过镶件时更容易出现。

晕影流痕: 通常围绕在浇口周围,形成一圈颜色与主体不同的晕影或光晕。这主要是由于浇口附近剪切生热剧烈,与周围区域形成较大温差,导致局部材料结晶度、分子取向或添加剂分布出现差异,从而引起光反射特性不同。在高光表面制品上,这种流痕尤为明显。

滞留流痕: 由于模具设计或工艺参数不当,熔体在流道或型腔的某些角落滞留时间过长,发生轻微降解或热历史差异,当这部分熔体最终被推入型腔时,其流动行为与本体熔体不同,形成局部的色差或纹路。

材料因素:流痕产生的内在禀赋

TPE材料本身的特性是流痕形成的物质基础。其配方组成直接决定了熔体的流变行为,从而深刻影响填充过程的稳定性。

熔体流动速率与流变特性

TPE的熔体流动速率是其流动性的量化指标。MFR过高,熔体粘度太低,虽然流动性好,但如同过稀的液体,易发生喷射,难以控制平稳的流动前沿,形成喷射流痕和波流痕的风险增加。MFR过低,熔体粘度高,流动阻力大,需要更高的注射压力,熔体前锋容易冷却,形成滞流,同样会引发流痕。TPE作为一种粘弹性材料,其粘度对剪切速率和温度非常敏感(即非牛顿流体)。在高速剪切下(如通过浇口时),粘度会急剧下降,此特性若未在工艺中予以考虑和控制,极易导致流动失稳。

TPE材料

配方中的添加剂与着色剂

TPE配方中富含增塑油、填料、稳定剂和色粉等。这些组分的分散均匀性、与基体的相容性以及它们在流动过程中的迁移行为,对流痕有直接影响。

分散不均: 色母粒或添加剂如果在TPE基体中分散不良,在熔体流动时,这些团聚的颗粒会随着流线分布,形成可见的流线状痕迹。

相容性差: 某些润滑剂(如硅酮类)或低分子量组分,如果与TPE基体相容性不佳,在熔体流动的剪切和温度场中会发生迁移,在流动前沿富集,改变局部表面的光泽和颜色,形成晕影或流痕。

热稳定性不足: 热稳定性较差的颜料或助剂,在料筒或浇口附近因受热历史较长而发生轻微降解或颜色变化,当这部分材料进入型腔后,会形成颜色差异性的流痕。

TPE材料特性与流痕倾向关联表
材料特性 对流痕形成的影响机制 易引发的流痕类型 选材与配方优化方向
高MFR(低粘度) 易发生喷射,流动前沿不稳定 喷射流痕,波流痕 选择MFR适中或含有流变调节剂的牌号
低MFR(高粘度) 流动阻力大,前锋易冷却滞流 波流痕,缺料 适当提高加工温度,优化模具流道
添加剂分散/相容性差 流动过程中发生迁移或显露 晕影流痕,色差流痕 改善分散工艺,选用相容性好的助剂
冷却速率过快 前锋与后续熔体温差大,固化不同步 波流痕,冷料痕 选用结晶速率较慢或改性牌号

TPE的冷却结晶行为

部分TPE(如某些TPU)具有结晶特性。熔体注入模腔后,冷却速率的不同会导致结晶度的差异。流动前沿冷却快,可能结晶度低;而后续熔体在保压作用下冷却较慢,结晶度可能更高。结晶度的差异会导致对光线的反射和散射不同,从而形成可见的流痕。非结晶性TPE虽无此问题,但过快的冷却仍会因分子链冻结取向不同而产生光泽差异。

成型工艺参数:流动过程的直接控制器

工艺参数是驾驭材料行为的缰绳。不当的参数设置是引发流痕最直接、最常见的操作层面原因。

注射速度与多级注射控制

注射速度过快: 这是导致喷射流痕的首要原因。高速射出的熔体具有巨大的动能,直接喷射到型腔远端,与模壁碰撞折叠,形成蛇形纹。同时,高速流动也易产生湍流,破坏平稳的层流前沿。

注射速度过慢: 速度过慢,熔体前锋在充模过程中持续冷却,粘度不断升高,流动越发困难,需要更高的压力来推动,这会导致明显的波流痕,甚至充模不足。

解决方案:采用多级注射速度控制。 这是解决流痕问题的核心工艺手段。设定一个慢速通过浇口,使熔体以铺展的方式进入型腔,避免喷射;一旦熔体平稳地越过浇口区域,立即转换为中高速充满型腔的大部分,以防止冷料形成;在充模结束前,再切换为低速,以利于排气和减少保压冲击。这种“慢-快-慢”的注射模式是消除流痕的经典策略。

TPU

温度体系的精准控制

熔体温度过低: 熔体塑化不良,粘度高,流动性差,不仅加剧波流痕,本身也容易形成因塑化不均导致的料花痕。温度过低还使熔体前锋更易冷却。

熔体温度过高: 可能导致部分添加剂或基体降解,降解物在流动中形成流痕。过高的温度也使粘度太低,增加了控制流动前沿稳定性的难度。

模具温度过低: 这是产生流痕的一个关键因素。冷的模具会使熔体前锋迅速降温固化,与后续热熔体形成巨大温差和粘度差,流动前沿的波动被“冻结”下来,形成清晰的波流痕。适当提高模温,可以减小熔体前锋与后续熔体的温差,使流动更平稳,固化更同步,是消除波流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工艺参数对流痕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工艺参数 设置不当的后果 导致的流痕类型 优化原则与方向
注射速度 过快:喷射;过慢:滞流 喷射流痕,波流痕 采用多级注射,浇口处慢速
熔体温度 过低:粘度高,冷却快;过高:降解 波流痕,降解流痕 在推荐范围内适中偏高,保证塑化
模具温度 过低:前锋冷却过快,温差大 波流痕,冷料痕 适当提高模温,减小温差
保压压力/切换 保压不足或切换过早:补缩不够 收缩凹陷,间接影响流痕 保证足够保压,切换点精准

保压压力与V/P切换点

虽然保压主要影响收缩和缩孔,但其切换点的设定影响型腔末端的填充状态。V/P(体积到压力)切换过早,型腔未充满就进入保压,会加剧流动紊乱;切换过晚,则可能产生过填充和飞边。一个精准的V/P切换点(如按充填体积的95%-98%切换),有助于形成平稳的保压过渡,间接改善整体外观。

模具设计与浇注系统:流痕的先天决定因素

模具是熔体流动的舞台,其设计合理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流动的形态。许多流痕问题,其根源在于模具设计的固有缺陷。

浇口设计与位置

浇口尺寸过小: 过小的浇口会产生极高的剪切速率,一方面使熔体温度急剧升高(剪切生热),另一方面极易引发喷射现象。对于TPE这类材料,应尽量避免使用针点式浇口,而采用扇形浇口、薄膜式浇口或尺寸稍大的潜伏式浇口,以引导熔体以铺展的方式进入型腔。

浇口位置不当: 浇口正对着型腔壁或核心销,熔体冲出后直接撞击障碍物,产生湍流和折叠,形成流痕。理想的浇口位置应使熔体能够平稳地朝向开放区域流动。

流道系统与冷料井

流道尺寸过小,压力损失大,熔体温升严重;流道尺寸过大,则冷却时间长,周期延长。主流道末端的冷料井设计至关重要,它用于容纳喷嘴前端温度已降低的冷料,防止其进入型腔。如果冷料井容量不足或设计不合理,冷料进入型腔便会形成明显的冷料痕。

冷却系统设计

模具冷却水路的布局直接影响模温的均匀性。如果模具不同区域温差过大,会导致熔体在各部位流动和冷却速度不一致,这种差异会在制品表面形成可见的流动痕迹或光晕。确保模温均匀,是获得一致外观的基础。

排气系统

模具排气不畅,困住的空气会被压缩并迅速升温,可能烧焦局部物料,形成流痕。同时,气阻会阻碍熔体平稳填充,导致流动前沿犹豫不前,形成流痕。在熔体最后填充的区域和熔接线位置开设深度适当的排气槽(对于TPE,通常0.01-0.03mm),是必要的措施。

吸盘用的TPE材料和硅胶材料有什么区别?

系统性解决方案与现场调试步骤

面对流痕问题,应遵循一套系统化的诊断与解决流程,避免盲目试错。

第一步:观察与诊断。 仔细观察流痕的形态、起始位置和分布规律,对照前述分类,初步判断是喷射流痕、波流痕还是其他类型。这是制定解决方案的基础。

第二步:工艺参数优化(成本最低的调整)。

1. 提高模具温度: 这是消除波流痕的首选且最有效的措施。可逐步提高模温10-20°C,观察效果。

2. 调整多级注射速度: 设定慢速通过浇口区域,然后提高速度快速充满型腔主体。

3. 优化温度设置: 确保熔体温度在材料推荐范围的中间偏上值,保证塑化良好且不降解。

4. 调整V/P切换点: 确保在型腔即将充满(约95%-98%)时进行切换。

第三步:检查模具状态(如需修改模具,成本较高)。

1. 检查浇口: 如可能,考虑扩大浇口尺寸或修改为扇形浇口。

2. 检查排气: 确保排气槽通畅且位置、深度合适。

3. 检查冷却水路: 确保模具各区域温度均匀。

第四步:评估材料因素(最终手段)。

1. 更换牌号: 如果以上措施均效果不佳,考虑更换为MFR更适中、加工窗口更宽或专门用于外观件的TPE牌号。

2. 改善预处理: 确保材料充分干燥,避免水分汽化引起表面缺陷干扰判断。

tpe材料

常见问题

问:如何快速判断流痕是工艺原因还是模具原因?

答:一个实用的快速判断方法是进行短射实验。将注射量设置为充满型腔的10%,30%,50%,70%,90%……并进行注射,观察熔体前锋的形态。如果即使在很短的射胶量下,流痕的形态(如蛇形)就已经出现,这强烈指向浇口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喷射(模具原因)。如果流痕是在充填到一定比例后才逐渐出现并加剧,尤其是呈波浪状,则更可能是指向模具温度过低或注射速度不匹配等工艺原因。

问:提高模具温度后流痕消失了,但产品变形量增加了,如何取舍?

答:这是一个典型的矛盾。提高模温改善了外观(减少流痕、降低内应力),但会延长冷却时间,并可能因顶出时产品较软而增加变形风险。解决方案不是二选一,而是寻找平衡点。可以尝试:1) 找到能基本消除流痕的最低有效模温,而非一味提高。2) 优化冷却水路设计,提高冷却效率,在保证模温均匀的同时缩短周期。3) 优化保压曲线和冷却时间,并在顶出后使用定型夹具来控制变形。有时,结合调整注射速度,可以在稍低的模温下也能控制流痕。

问:对于一模多腔的模具,为什么只有特定几个腔有流痕,其他腔是好的?

答:这强烈指向流道不平衡或冷却不均。在多腔模中,虽然流道设计上追求平衡,但实际加工中可能存在细微差异,导致到达各型腔的熔体压力、温度和速度有差别。同时,模具各腔的冷却效果也可能不同。对于有流痕的型腔,其对应的流道可能偏小(阻力大),或冷却效果更好(模温更低)。解决此问题需要从模具入手,检查并修正流道的平衡性,并确保各腔冷却均匀。

问:使用高光泽的TPE材料时,对流痕特别敏感,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

答:高光泽表面对任何流动瑕疵都放大效应。除上述通用措施外,需特别注意:1) 极高的模具表面光洁度(通常需要镜面抛光),任何模具表面的划痕都会复制到产品上。2) 更严格、更均匀的模温控制,建议使用模温机,将模温设置在材料推荐范围的上限附近。3) 极慢的初始注射速度,确保熔体以层流方式平稳接触模壁。4) 考虑使用热流道系统,能更好地控制熔体温度和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外观。

TPE成型中的流痕问题,是材料特性、工艺参数、模具设计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解决之道在于深入理解其产生机理,并采用系统化的思路,从最简单的工艺参数调整入手,逐步深入到模具和材料的优化。培养通过流痕形态快速判断根源的能力,是每一位成型工程师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688903802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六

公司电话

0769-81162270

二维码
线